自从莱特兄弟发明动力飞机以来,以燃油作为能源一直是航空器发展的主流。尽管如此,随着能源短缺、油价上涨等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节能、环保等理念的不断深入,太阳能、氢能、电能等新能源动力的飞机层出不穷。近些年来,以微波作为驱动力的新型飞机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眼球,并在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得到发展。 对于微波,大家并不陌生,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平时用来加热食品的微波炉和相互联络的手机。微波是一种波长从1毫米至1米、频率从300兆赫至300吉赫的电磁波。它和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等都是电磁波家族的成员。 事实上,微波除了用来加热、通讯外,在医药卫生,公路建设、航空航天、能量传送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一、微波驱动飞机的发展历史 加拿大是发展微波动力飞机最早的国家。1978年10月,加拿大科学家就设计了一种高空无人驾驶飞机。它的机翼展长为4.57米,双翼呈V字形往上翘。机体后面装了一个大圆盘。在大圆盘和机翼上,装着一层薄薄的半导体硅整流二极管,类似太阳能飞机上的光电管。这是最早的微波飞机,其用途是准备作为微波通讯的中继站。 1987年9月,另一架无人驾驶的微波飞机在加拿大涅太华郊外的机场成功地飞上蓝天。在高空持续飞行了20分钟。它的能量来自于安装在飞机下面的圆盘天线,地面上的发射机将电能转化为微波输送到天空,飞机接收之后,再转化为电力,驱动螺旋桨进行飞行。 此后不久,美国研制也成功了一种无人驾驶的空中微波监察飞行器。这种飞机以地面微波发射站发射的2兆瓦微波作为电源。当飞机上的接收器将接收到的微波转换成电能后,就可以供给电动机使用。飞机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2万米,能够在空中停留90分钟。 80年代末,美国人又设计出了一种名为“阿波罗”号的喷气式轻型微波飞机。这种飞机以微波作动力,不过它上面装的是喷气式发动机。微波能转化为热能后,使发动机工作,喷出气体而飞行。这是一架有人驾驶的飞机,可以爬高到一万两千米的高空。 1991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联手,合作建立了一座技术先进的地面微波站。这里有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微波发射天线,可以将微波发射到几万米高的空间。飞机在飞行中利用该站点微波供给的能量,可以在距离地面2万米的高空中连续飞行3个月。 2O00年6月,美国科学家再次利用微波将一小型飞行器成功地运入太空,标志着人类利用微波能量取得突破性进展。 和美国、加拿大相比,日本的微波飞机发展较晚。但经过20多年的追赶,目前,微波飞机研发方面日本已和美国、加拿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态势。现在,日本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性能极为先进的微波动力飞机。他们通过最新的半导体和相控阵天线自动定向技术,能够使微波传送得更远、定向精度更高。同时,他们还设计出了控制起来非常灵活的发射天线装置,该装置巧妙地减少了机械移动,特别适合飞机移动中的微波传送。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日本科学家还发明了“微波火箭”。该火箭的发动机利用微波快速加热空气,产生爆炸效应,使得火箭升空,火箭的推力极为强劲。当然这种发动机的推进原理也有望移植于飞机上。 二、微波飞机的驱动原理 微波是一种波长较短的无线电波,它有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它可以聚集成一个很窄的波束,定向向外界发射。这样,它的能量不会分散,而且可以集中到一处去使用,这就为远距离使用无线电的能量提供了可能。第二,微波辐射可以使许多物质在短时间内加热,甚至可以使一些有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速度提高上千倍。第三,根据相对论原理,微波照射在物体表面会形成微弱的辐射压力。基于上述三种特性,目前的微波飞机相应的形成了三种设计方案。第一种方案是螺旋桨飞机。这种飞机上装有半导体整流设备,它可以把地面射来的微波能转变为直流电,直流电带动电动机,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旋转。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已经在实践中多次得到验证,并在当前的微波飞机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该方案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现有的微波能量传输技术。这里,所谓“微波能量传输”,指的是通过硅整流二极管天线接收远处微波束的辐射,并将微波转换成电能的无线能量传输方式。这种远程的能量传输效率很高,可以达到95%以上。目前的绝大多数微波飞机都属于此类飞机。 第二种方案是喷气飞机。其基本思路为:飞机利用微波直接加热喷气发动机中的压缩空气或其它工作介质,然后高速的工作介质从尾喷管喷出,从而使飞机得到相应的推力。这种微波喷气式飞机的研制主要集中于美国,已初步取得成功。显然,该类飞机利用了微波的第二种特性。除了上述两种方案外,利用微波辐射压力作为动力的飞机也正进入概念设计阶段。微波辐射压力飞机的设计思想来源于英国科学家肖耶的“无活动部件引擎”。 在肖耶的工作室里,他曾向大家展示了他所设计的一种新型引擎模型。该模型由微波产生器、密闭的金属圆筒、装有冷却剂的导管以及电源线组成,没有活动部件,也不需要燃料。微波产生器发出的微波被导进圆筒后,在传播过程中会对圆筒的内壁产生微弱的辐射压。根据微波的波长制造容积合适的圆筒,形成共鸣腔,这时的圆筒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箱”。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