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当前位置: 来去留主页>“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何意?

“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何意?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世人多思索“两昆仑”之所指,有人推测,指康有为和梁启超,还有人推测指的是康有为和大刀王五(梁启超先生就作此解),其实都大谬不然。正确地解释应该是:去和留都是肝胆相照的昆仑山一样的英雄。那么这个两昆仑应该是指康梁的去和自己的留。谭嗣同不愧为君子,对对方的去,并不认为是逃避,对自己的留也不自诩为人所不及的英雄,而是把自己的留和康梁的去都看得很重要,并不分孰轻孰重。如此境界和风标,堪称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谭嗣同就曾跟梁启超说:“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其实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这样的例子,两个人一起举事,失败后,一个选择顶罪赴死,一个委曲求全,暂避他乡,以图将来有所作为,而往往选择赴死者的理由是留下来保护革命的火种或烈士的遗孤比死更困难,一人赴死,那是为了减缓追杀者的锋锐,一个人避难异乡,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当然,在谭嗣同看来,死的意义还要多一层:鲜血警醒世人。谭嗣同自己的话:“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本身就为这句诗作了最好的注脚,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人在那里强作解人,硬要作些索隐式的抠索。当然索隐的功夫不可轻易否认,但这里的索隐确实有些画蛇添足。一得之愚见,聊供一哂。

我的看法是:

 

“悠然看花落”的文字很有道理,但如果“去留”两个字是偏义之词,也就是说它的意义偏向于后一个字“留”,去字相当于衬字,或者说意义弱化了,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他的死留下拳拳报国精神犹如两昆仑,两字为呼应肝和胆,未必有具体的数字意义(比如两个人)应该是他个人心志的体现——因为绝笔大多写的是个人的事情,哪怕是伟大的人物,比如陈毅被围困于梅岭,写的《梅岭三章》的绝笔除了涉及其从事的革命事业外,抒发的也是个人的情感个人对革命的看法,熟悉的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实也可看作绝命诗,也是如此。

再如吉鸿昌将军的绝命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渴饮美玲血,饥餐介石头。
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因刺杀清亲王被捕押上刑场,当时口占一首绝命诗:

慷慨过闹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鉴湖女侠秋谨就义前的绝命诗: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我找了几十首的绝命诗,诗中都没有涉及到对别人的臧否,因此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本文的重心也应该是写自己,谭嗣同认为自己活和死都如昆仑一般,如秋瑾所言“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浩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即生为昆仑,死亦为昆仑,故称两昆仑。那么“两”应该有“都是”之意。

望门投止意思是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典自《史记》中张俭。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灭族危险接纳他。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或者是隐藏起来,平安无事,但文字的重心还是落在后两句。

无论是牵累了别人的张俭式亡命还是无声无息不牵不累杜根式的隐藏起来(两个例子都是活命),我都不取,我选择的是死亡,用我的长存的浩气唤醒浑浑噩噩的国人——“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图士气;历来变法,必有流血。流血请自嗣同始!”那么前两句起来正衬铺垫作用,表达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做法,后两句表达自己不同于其他人做法的原因,仿佛毛泽东说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于生和死两个人生阶段中完成了整个浩气塞天的人生。
没有研究过,只是看完了突然想到,不是论文,没有仔细地查阅资料,只是闲谈,不值一笑,无论“昆仑”在文中指的谁,他们的浩气都可以相当。

1.张俭的故事

张俭字元节,山阳郡高平县人,赵王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曾作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地方推荐为茂才,因为刺史不是与职位相称的人,称病推辞不就。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作东部督邮。当时的中常侍大宦官侯览家住在防东县,残害百姓,为非作歹。张俭弹劾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请求诛灭他们。侯览截留了张俭上递的奏章,使他的建议都不能上达到皇帝那里。二人因此结仇。同乡人朱并,品行一向邪恶奸滑,为张俭所鄙弃,朱并对他怀恨在心,于是上书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成朋党,朝廷于是根据删除朱并姓名的告密奏章搜捕张俭等人。张俭得以逃亡,困窘得东躲西藏,四处逃命,望见人家,就去投奔歇脚,天下人没有谁不敬重他的名声和品行的,都不惜破家灭族来掩护隐藏他。后来流落到东莱境内,藏在李笃家里。外黄县令毛钦率兵围住李笃家门,李笃拉着毛钦,对他说:“张俭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为他真有罪,即使你可以得到张俭,难道你忍心抓他吗?”毛钦便起身拍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作君子为耻,你怎么把君子之德的仁义当作自己的专有呢?”李笃说:“我虽然喜欢义举,你今天也已经分走其中一半了。”毛钦叹息地离去了。李笃因此得以护送张俭出塞,张俭也因此免受逮捕。他所经过的地方,受他的牵连而被重刑处死者数以千计,他们的亲族也都被诛灭,所在郡县为此而遭残破。

中平元年,党锢解除,张俭才回到故乡。大将军、三公同时征聘他,又推荐为敦朴,朝廷派公车特别征聘,一起用就让他任少府,张俭都没有接受。献帝初年,百姓闹饥荒,张俭家里的财产还比较多,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和同乡人共同享用,靠这些财产活命的人有几百。建安初年,朝廷征聘他为卫尉,万不得已他才接受。后来张俭观察曹操已有取代汉朝的打算,于是闭门隐居,不再参预政事。一年多以后,,他在许州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2.杜根的故事

东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外戚专权。颍川人杜根,当时任郎中,他为人方正诚实,好急辩,他认为安帝已经长大,应当亲理朝政,太后应当交权。他和其他的郎官一起给朝廷上书,要求太后让权。太后听说大怒,派人把杜根抓起来,装进口袋里,放在宫殿上扑打,至死为止。执法的人知道杜根是为了国家而遭此祸,私下吩咐行刑时不要用力。事后杜根被扔到城外,慢慢苏醒过来。这时,邓太后又派人前来查验杜根死没死,杜跟遂在那里装死三天,最后终于逃脱。杜根逃到外地匿名十多年,一直在一酒肆当伙计,直到邓太后死后,他才露面,好友问他,当年为何不到他们家避难,杜根说不愿意连累朋友。

相关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