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当前位置: 来去留主页>“土”“洋”博士后待遇差别大 出站去留成困扰

“土”“洋”博士后待遇差别大 出站去留成困扰

  

  博士后,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顶着光环的头衔。27年来,我国培养的9万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已有35位当选为院士,在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等重大人才和科研计划当中,博士后研究人员入选比例在20%左右。

  然而,在6月30日召开的“2012首届中国博士后院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郑兰荪教授表示:“在我们实验室,每次交流的时候,我们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招不到或者招不到好的博士后,这是现在很多高校、研究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刚刚在北京参加另外一个会议,和同行的几位院士交流了一下,遗憾的是这几年大家都没有招收到优秀的博士后。”

  郑兰荪的看法引起了与会院士的共鸣。很多院士表示“博士后的吸引力在削弱”“博士毕业以后,首先选择是找工作,而不是找博士后流动站”“优秀的博士生跑到国外去做博士后了”。围绕这些问题,与会院士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就业压力使很多博士生首选找工作

  “现在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博士毕业以后,他首先选择是找工作,而不是找博士后流动站,当他找到了工作,尤其是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以后,他就不愿意做博士后了,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可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赵宪庚深有感触地说。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郭东明教授深有同感。他说:“目前我们的博士后演变成为,找工作的时候不太好找工作,或者不太满意,往往成为博士在就业之前的一个缓冲期。”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焦念志教授认为“非常现实。”他说,“很多人关心博士毕业以后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甚至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就可以了,不见得非要多么好。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年轻人踏下心来好好做科研。”

  从事微型生物海洋学研究的焦念志,以亲身经历进一步阐述了这个现实的问题。“海洋科学做起来很不容易,周期也比较长,两年很难做一些系统的研究成果。我指导的一个博士后做到第三年的时候,非常犹豫,其实当时就在一个节点上,再稍微做点东西出来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成果,因为后来事实证明是这样的,别人接过去再做,就做得非常好。但当时她反复考虑之后,决定不做了。对她来说找一个工作岗位比做一个博士后更重要。”

  博士后出站的去留成为很多人的困扰

  “我们的博士后在出站的时候面临一个问题——去向问题。早期的博士后没有这个问题,各单位都是要留,你不留,他要动员你留,但是现在博士后人多了,各单位指标也受限制,这样在分配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单位想留,可是当年没有人事指标,等到第二年指标才能下来,那人又回不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苏义脑,先后指导过25个博士后,对博士后的出站情况十分了解。

  “我是1991年做的博士后,那时博士后制度在对家属、子女的安排等方面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人是为了这个去做博士后。现在这方面的吸引力还有,但不那么凸显,有些单位不给你解决,或者给你拖着,因为现在人才引进推出了一系列的计划,这些计划对博士后的流失也比较明显。”焦念志说。

  在他看来,这个问题可以从机制上考虑,“一个是单位,也就是分配找工作,是不是可以给博士后找单位创造一些条件;二是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直通车来考虑,所谓直通车就是,假如真是人才的话,博士后出站的时候,在鉴定他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台阶,直接和项目、名额挂钩。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博士后就会有较强的吸引力。”焦念志说。 

相关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