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3月28日文章,原题:对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来说,生活里没有银行 胡高岩(音)是广西安顺村的一名农民。女儿要嫁人,他既为孩子找到婆家高兴,同时也为婚礼费用发愁。由于积蓄有限,也没法向银行贷款,于是他求助自己认识的唯一一个能借钱的人――村里的兽医沈晓阳(音)。 在安顺村,人们要借高利贷时,自然会想到这名兽医。一来,沈晓阳有能力提供贷款――他挣的钱比那些当农民或小店主的邻居多。二来,他也给人们提供方便――他可以上门服务,到村民家里给牲畜看病,需要的时候,也给村民放贷。 最重要的是,沈还送出信任。他和安顺村大多数居民一样,祖孙六代都是这个村里的。他信任向他借钱的人。作为一名专业兽医,他确信村民会按时还钱,否则就等于拿自家宝贵牲口的健康冒险。 中国各地都有放高利贷的人,在安顺这样金融服务条件有限的农村地区尤其普遍。近年来,迫于市场的压力以及越来越注重高利润、低风险人群,四大行在贫困农村地区关闭了3万个网点。平均来看,农村银行网点每万人仅0.36个,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 通过放高利贷,沈晓阳这样的非正规服务提供者有助于填补正规金融机构留下的空白。由于没有正式的信贷评级,高利贷依靠的是借款人的信誉,基本上看的是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 安全、可靠和廉价的金融服务有利于个人生活。既然中国政府认为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并强调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的迫切性,那么,创造一个新的、更包容的金融服务的时机已经成熟。 高利贷的经验具有启发性,借贷双方的关系主要扎根于信任,源于彼此间的信赖,并建立在稳定和长期的社会关系之上。新的服务提供者可利用这种现有关系,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贷款,同时为客户做出与沈晓阳相同的承诺:渠道、便利以及最重要的――信任。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