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仲起代表作《钱江潮》 10月5日的杭州,小雨,阴冷。钱塘江边,潮水宁静无声,白色的雾气,氤氲翻腾,远处的六和塔,若隐若现。 这幅画面,曾经无数次出现在一位画家的笔下,只是此时,画它的那个人,走了。 10月5日凌晨4:56,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原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孔仲起教授,因病在浙江医院逝世,享年82岁。追悼会将于10月9日上午10点,在杭州市殡仪馆举行。 从解放初期第一次看到钱江潮,孔仲起便爱上了,爱到什么程度?婚,是在钱塘江边上求的,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他和夫人纽素芬都会携手到江边看大潮。而为了每天观察潮水的变化,他把家搬到钱塘江畔,在画室开了小窗,成名作《浙江潮》,就是这么画出来的。很快,《观无涯》、《冲浪千年传》、《月潮》、《千山万重石、一日两度潮》……他的笔下,浪奔浪流。 “我们再陪爷爷一起看看钱江潮。”女儿孔贻奋红着眼眶,轻轻对身边的儿子说。上午9点,钱塘江边,空无一人,几辆车子打着双跳灯,缓缓地沿江开着。妻子、儿女、学生,人们陪着这个一辈子画潮水的老人,最后一次看潮,望水。 病中 一直想画画 “他走的时候,就像今天的钱江潮一样,风平浪静。” 艺术家尹舒拉,开着车,跟在孔仲起家人的车子后面,身边坐着夫人王少求,他俩是孔仲起多年的邻居、好友。 在能看得到潮水的家里,素白的百合,静静得铺开,照片里的他,依旧是往日一般乐呵呵的笑着。 右边的书房“尊受居”,整理得干干净净,他的宝贝,那块跟他长得很像的顽石,还是摆在原来的书架上,宽胖、憨气。 3年前,记者因本报《文脉》栏目,拜访画家(详见本报2012年7月6日D1-D3版)。那时候,他就站在这里,笑呵呵地拿着这块石头,说着故事。 因为得病,这一年半来,孔老师已经无法再画画了,但他心里想画。孔老的学生、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张捷,一直陪在老师身边——孔老是他读本科时的班主任,张捷记得,师母买青菜,他就说要画青菜。有一次,他跟女儿说:我要画画。女儿问为啥?他很幽默:我们是同行(孔仲起的女儿也是一位画家)。 “他是慈父,宽厚,仁慈,而且爱开玩笑,这与他的胸怀有关,画大海,画潮水,性情已经和画艺融为一体了。” 看山看水,是孔仲起一辈子的爱好。 “我喜欢一步步登上高峰的感觉。”前年,孔仲起80岁,第八次登上黄山。每到一处山起云涌的景致,穿了一身红袍的孔仲起,就像50多年前第一次登山时一样,拿出画板和毛笔,刷刷写生。回来之后,他就挥笔洒下3米多宽的大幅水墨《黄山烟云》, “虽然很累,但我脑子里有一种信念。登得越高,看得越远,看得越好。” 他的愿望是:80后——80岁时,八上黄山;90后,90岁时,要九上黄山。 喝酒 是为了多吃她做的菜 今年8月,孔老已经得病一段日子了,却带着一家老小去了一趟莫干山。那天,在山顶,他坐在轮椅上,吃完了一支冰淇淋甜筒,然后写了两幅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山有水德气清。 “他喜欢热闹,喜欢带着大家游山玩水。”师母拿着iPad,给记者看那天在莫干山拍的照片,孔老拿着甜筒,孩子似的笑。 这么多年了,孔老师每次吃饭,都习惯喝点小酒,小,是有标准的:三分之一两,不多不少。“他不是爱酒,而是因为年轻时腰不好,就得喝药酒,于是就成了习惯。”师母说。 但还有一个原因。 孔仲起曾经生过一次小病,医生不让喝,老爷子也很犹豫。钮阿姨却鼓励他喝一点:你喝这么一点点,没问题,年纪大了活活血也可以的。这下,老爷子胆子也大了,他说:如果我不喝酒,你做的菜,大家一下子就吃光了,你就一点劲儿也没了。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