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1000多个日夜,11位青年人,15人次先进表彰,3次省级优秀表彰,2万多平方千米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近10次应急测绘实战经历,400余个风雨兼程、忘我奋战的救灾日夜…… 这些令人骄傲的数字,都来自一个平均年龄不过27岁的年轻队伍——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应急测绘无人机中队。今年5月,该中队被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国资委授予“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称号。 身经百战、业绩一流的先锋队伍 中队成立于2012年6月,以应急测绘为核心,主要从事测绘应急保障服务、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等工作。 自成立以来,这支以“80后”、“90后”组成的年轻队伍,先后经历多项重大测绘应急保障实战考验。每一次应急任务都不惧艰险,勇当先锋,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无人山林,穿梭地质灾害频的灾区,风餐露宿,英勇前行。尤其是在“4·20”芦山地震、“6·18”汛期、“11·22”康定地震应急测绘中,充分展示出无惧灾难、奋勇当先的坚韧精神,以及快速反应、专业精湛的过硬技术。 “4·20”芦山地震期间,共获取核心灾区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222.5平方千米,实现震后30分钟集结,震后7小时完成核心灾区航拍并获取震后首张高清影像,创下四川应急测绘实战最快速度。首张核心灾区影像还被用作CCTV新闻频道等多家媒体的宣传素材,社会效益显著。 “6·18”汛期期间,共获取灾区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近600平方千米,第一时间为“7·4”雅安市石棉县特大山洪泥石流、“7·10”都江堰三溪村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等提供测绘应急保障服务,受到省政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11·22”康定地震后,中队连夜冒雨奔赴灾区,克服高原缺氧、低温大风等不利因素获取核心灾区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207平方千米,并第一时间提供给国土资源厅、地震局等单位,为抗震救灾和震后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提供测绘保障,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华网、四川卫视、腾讯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钉子”队伍 中队肩负应急测绘的艰巨任务,长年奔波在外,有时早上还在成都平原执行任务,下午就要奔赴川西高原,翻越高耸的山林,攀登陡峭的岩壁。野外作业条件艰苦,执行应急任务时获取数据高于一切,很多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但年轻的小伙子不怕艰辛,面对灾情,冲锋在前的他们甚至顾不得自身安危,与灾情展开亡命赛跑,饿了就忍着,病了就坚持着,只为争分夺秒完成应急任务。 在2013年汛期应急测绘中,中队为尽快获取灾区航拍影像,为抢险救灾争取宝贵时间,昼夜不休地连续通宵工作七天七夜。队员中有人患有严重胃病,却忍着疼痛,一直坚守在岗位上,饿了就啃一口干硬的馒头,渴了就喝一瓶冰冷的矿泉水,实在累极了就趴在车上眯上一会儿。当地老乡看了,十分心疼,特地端来热气腾腾的腊肉,想好好慰劳下这些辛苦的队员,但他们婉言拒绝,寸步不离的坚守在应急前线。天气转好,无人机终于成功起飞,队员们悬着的一颗心稍稍放了下来,可他们顾不上吃饭,又马不停蹄地开展下一项工作。 就是靠着这股“拼命三郎”的冲劲,这支11人的青年队伍,三年内先后荣获各级先进表彰,树立了中心“排头兵”的先锋模范典型,带动了青年职工积极向上、创先争优。 创新求实、锐意进取的科研队伍 中队致力于技术升级和科研水平提高,充分发挥年轻人好学、肯学、能学的精神,学习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努力钻研、创新,取得显著成果。
在多次应急测绘实战经历后,中队发现,无人机在实际利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如航程较短(180千米)、高海拔区域(4000米以上)飞行困难等。为使应急工作更好开展,队员结合四川地理特征,决定自行设计制作适合高原地区应急测绘保障的无人机。经过多旋翼无人机组装及相关应用研究,以及无人机起降方式、发动机、电台、空气滤清等部件技术改造研究,终于在无人机弹射系统和无人机适应高原地区航飞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同时段单点多架次起降,单架次航程提升至230千米,极大地提高了无人机同时获取影像的能力。 相比较周围,大部分人20多岁的青春年华都伴随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充满着朋友亲人的欢声与笑语,。但对应急测绘无人机中队的队员们来说,他们的青春是广阔无垠的蓝天,是灾后千疮百孔的大地,是俯览下亟待救援的人们,是迫在眉睫的应急任务,是不图回报、心甘情愿的付出,是如雷锋一般为了人民、为了革命事业去战斗、去追逐、去奉献的美丽青春! 他们是时代的榜样,以平凡的“ 螺丝钉”精神,捍卫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