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敬,给当代艺术注入情感和价值观 “LOVEAIJING:艾敬的爱”综合艺术巡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 “LOVEAIJING:艾敬的爱”综合艺术巡展日前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这是中华艺术宫举办的首个当代艺术展。以一曲《我的1997》为人熟知的著名歌手艾敬,以装置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为中心,用绘画、雕塑、影像、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爱”的主题,表达她的乡恋与亲情。 作为策展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艾敬作品中的抒情特质,就好像她抱着吉它在吟唱。”他认为,表现对父母、家乡、土地情感的艾敬作品,给当代艺术注入了当代人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为这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
装置艺术表现“慈母手中线” “创作时我也曾有困惑,最终发现‘母亲织的毛衣’、‘老家用的锅炉’,哪怕是‘苞米的黄色’,这些生活中平凡而温暖的元素,在我的音乐里、绘画里、装置艺术里,都无法回避。”昨天,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的艾敬说,“每个艺术家都有一种基础色,我最熟悉的正是土地的颜色。”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展览的中心作品是利用废弃毛线、硅胶、玻璃钢制作的装置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一个真人大小的人像坐在椅子上低头织毛衣,毛衣针下“流出”的是6米宽16米长的大毯子,毯子上写满了字符“LOVE(爱)”。织毛衣的人像是根据艾敬妈妈的形象1∶1制作的。 艾敬出生在东北,正如她在《我的1997》中所唱的那样,为了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沈阳。艾敬的妈妈给不在身边的女儿织了许多毛衣毛裤,并想方设法送到女儿手里。这些积累下来的衣裤,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被拆成毛线,并重新编织成长方块,最终组合成了这条挂毯。“一位观众对我说,看到这个作品就像看到了妈妈给他试毛衣时,套在头上又紧又扎的感觉,想想都觉得温暖。”艾敬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的母亲代表了所有的母亲,而那条挂毯,象征的正是家庭和亲情。”在另一个用废弃锅炉制作的影像装置作品《我的家乡》中,4个屏幕滚动播着艾敬的家乡和那里人们的生活录像,遛狗、买菜,大叔、大妈,生活成了这个外表很“酷”的装置的核心。 同样,在爱的主题下,艾敬也通过作品表现了对环境和生存的关注。数万根一次性筷子组成的装置作品《生命之树》,3.5米高的大树上光秃秃没有一片树叶,只有一只乌鸦停在树枝上。作品的象征意味不言而喻:消耗一次性筷子就是消费树木和森林,就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热爱艺术的原点是尊敬生活 以往,当代艺术给人的感觉常常会是这样的:表现方式抢人眼球,想表达什么却说不清楚。但艾敬的作品完全打破了观众的迷茫——不仅好懂,还能引发内心的共鸣。 “她创作观念中的很多想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故乡、山河、环境的思考。”陈履生说,艾敬擅长用平和的语言表达精深的内容,用新颖的艺术方式,唤醒观众的集体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了当代艺术的特有魅力。 艾敬说,为了让展览更加贴合观众的审美,做到“有温度”,她和建筑设计团队在展厅布局上没少费功夫。“整个展厅由英文LOVE的首字母L构成,一正一反,把作品包裹其中。”“我们参照中国传统园林借景的设计思路,在两个L上,各开了一个窗子,让作品的构图随着观众的角度变化。”有意思的是,当观众绕到L形墙壁的背后,透过窗子看展品时,会发现“更有爱”。一位观众告诉记者,讲述艾敬成长历程的装置作品《艳粉街的故事》,在“窗子里”的感觉更好,看窗子里的景象就像看着儿时的自己跑到邻居家看电视一样。“我也问过自己,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它该如何吸引观众的参与?”艾敬说她心中的艺术需要观众的参与和二次创作。 “LOVEAIJING:艾敬的爱”巡展期间,同时举行的还有包括评选展示优秀儿童绘画作品的“小天才绘画大赛”、与中央芭蕾舞团合作的“与色彩共舞”等4项公众活动,艾敬说,希望让更多观众知道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就像我的名字一样,热爱艺术的原点正是尊敬生活。”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