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艺术品曾以多样的金融“面孔”艳惊四座。但多数或因交易程序不够完善,或因存在严重人为操作而昙花一现。人们不禁要问,难道艺术品只能藏之阁楼独自欣赏,不可走金融化之路?事实并非如此,艺术品金融化是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以往金融之路走得太急,太快,造成了市场混沌无序。而今,我们的艺术市场才刚刚具备了金融化的条件,正在稳健的慢慢起步。 什么是艺术品金融化?对于艺术市场发展来说,金融化是必经过程?还是概念性的操作? 张天:艺术品金融化,指的是研究如何将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范围”,使艺术品转化为“金融产品”。某种意义上就是将艺术品资本化,让资本市场和金融界介入艺术品市场,通过资本的力量把艺术品变成投资品,让艺术品投资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从行业的持续发展来说,当某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跨上新的台阶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现有的、已经成熟的社会力量,才能获得力量快速发展。中国艺术品行业自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三十年多的高速发展,已经跃居全球最活跃的艺术品市场,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艺术品与资本对接已是必然趋势,必须吸纳更多资金进入促进流通,才能真正有效他做到传承。 流通性是艺术品产业化、金融化的核心环节。流通的关键是艺术品产权的通兑,就是将专业的产权转变为通用的资本,通用资本可以方便进入艺术品市场,并随时退出。文交所可以为专业艺术产权和通用资本搭建通兑通道。 吴少华:艺术市场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金融时代,艺术品也不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或是文化遗产,是投资理财的工具,集合了股票、房地产等投资种类的特性。艺术品买卖不再是依靠捡漏或是讲“传奇收藏故事”的方式,而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既然艺术买卖行为成为了投资行为,那么它就必须按照投资理财的规律发展,必须进入到股份化、证券化发展的阶段。在资本时代,艺术品的显著功用就是投资工具。由于市场环境趋好,体制性支持不断到位,艺术品市场正在成为一种投资平台,而机构资金的大量介入,也意味着市场的公开性不断加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发展是其核心,而艺术品资本市场发展的突破口是艺术品投资基金。但艺术基金的成长,需要环境和收藏文化的支撑,因为传统艺术品市场形成的收藏文化和资本时代需要的文化是不一样的,环境在变、经济基础在变,这对投资行为、方式及其评判标准的确立都有影响。当前作为艺术品金融资本化的重要形式,艺术基金只能说刚刚起步,其对艺术品资本市场的突破与带动意义深远,特别是教育与示范影响会更大。同时,基金及其他投资形态的介入,说明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级的市场形态,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多元化形态的结束,而是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了,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了,市场秩序更加完善、健全。 早几年艺术品金融化出现不少产品,为什么都没有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吴少华:在过去的收藏市场中,一般都是用自有资金进行艺术品买卖,市场价格一般趋于稳定,与内涵价值相符。而金融时代由于杠杆的加入,只要上涨预期超过利率,艺术品的价格就会脱离自身的学术价值而急剧上涨。比如前几年艺术品市场一窝蜂地出现了诸多金融化产品,艺术信托、艺术份额化等等,看似热闹,有时成交价格甚至数天涨20%,风光无限,可事实上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产品的操盘者们没有真正弄清楚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的价值在哪里,哪些艺术品可以金融化,哪些艺术品只适合收藏。加上他们急于获利的不良心态,造成很多方面的交易条款尚未制定完善就草草上马,使得原本就粗放的交易模式越发漏洞百出,产生价格远远背离了艺术品的价值,泡沫越吹越大,最终破灭。 以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举例,当时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价位差不多,但到了今天,有的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涨了100倍,有的还在原来位置。这是由艺术价值的认知与选择标准决定的,并非所有的艺术品门类都适合金融化,只有定位准确、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操作秩序,才会有好的收益。 张天:艺术品交易模式创新,在中国是一个新的领域。大家都没有做过,肯定会出现各种形式。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在众多尝试中,模仿现有金融模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早前出现的艺术品份额化产品,将一幅画或是一件瓷器当作股票,拆分成上百或上千等份,由投资人自行认购,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由于在产权的登记发行、交易方式、评估鉴定等方面缺少政府的授权,简单的照搬证卷交易方式,来创建艺术品确权流动模式,碰到了很大的困难。。 这种类似股票的交易模式,是艺术品金融创新的典范,带有强烈的金融符号,不能否认其价值性。之所以出师未捷,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完善、规范的相关配套体系。这就好像一辆性能极强的跑车,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能发挥作用。若是将它放到坑洼不平的小道上,根本不可能发挥功效。政府授权,交易方式创新,市场配套系统建设是三个关键环节,这方面,上海文交所在中央部委的指导下正在进行探索创新。 是否需要设立金融化的准入门槛?前提条件是什么? 张天:艺术品如何金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西方一些国家早已有之,但毕竟与中国艺术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金融化必须要具备确权、确价的基本条件。具体而言,就是先确定艺术品的真伪,而后根据艺术价值确定成交价格。 真伪一直是困扰艺术品成交的一大难题,不少投机者就将赝品说成真品,以高价卖出,欺骗买家,造成投资者、爱好者对艺术市场失去信心,因无法确定真伪而不得不放弃艺术品。还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要在市场中流通必须具有价格,这个价格代表着这件艺术品的价值,说白了就是现在值多少钱,将来值多少钱,通过购买能获得多少收益。所以,艺术品金融化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找到最基本的定价计量单位,建立一套标准的价格评估系统,资本符合标准后方可进入艺术市场,艺术市场则达到标准后才能买卖。这样,才能将艺术品最真实的价值反映在市场中,让资本清楚了解艺术品价值和价格,实现艺术与金融对接。相反,就容易导致艺术品脱离真实价值,产生炒作、投机行为。 价格标准系统的建立,可以控制了艺术品金融化的风险,将所有可能会发生或是之后会发生的交易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交易的顺利完成。 吴少华: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投资业务最大的几家银行,包括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涉猎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下设有专门的艺术银行部管理艺术品金融业务。在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所以,为保证艺术品金融化的品质,由谁主导艺术品金融化,由谁对操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并承担全部责任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种责任不是简单的口头承诺,而是真正的负责,有一定的条件支持,比如品牌效益、主导的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等。我以为,艺术品不是普通的商品,金融化的主体必须是专业的艺术、金融机构,懂得金融操作的规则和制度,对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判断,可以预见风险,甚至能控制、解决风险。同时,又有一定的艺术品鉴赏能力。比如,专业机构可以以较低价格推出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以市场价格推出已有定论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品做各种推广的研讨与展览,确定艺术品艺术价值,也对大众与投资者进行了艺术教育,提高社会的艺术消费意愿。 作为专业、权威的艺术机构,您认为艺术品市场金融化应该采取什么方式?选择哪些门类艺术品金融化? 吴少华:中国艺术品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品不同,鉴定真伪依旧以眼鉴为主,在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中,这种传统的鉴赏显然是不合适的。它存在过多的人为因素,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数据说明。我以为,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适合金融化,应该选择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可以量化的、有一定技术制作含量的门类金融化。好比陶瓷、玉器、紫砂壶等当代艺术品,有着传统中华文化,又有着当代的艺术审美,在古韵中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兼具。还有,就是这类艺术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以量化,能够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符合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而且,有客观存在的市场定价作参考,不会产生过度夸张的交易价格。 在形式上,可以借鉴股票的成熟模式,设定每天最高涨幅和最低下跌标准,保证购买者的最大利益。最重要的是,这种交易方式能够在购买者缺少资金时快速变现,获得资金。改变以往收藏家拥有一屋子价格昂贵的珍稀艺术品却无法获取资金,改善生活品质的尴尬。 张天:艺术品金融化有一个很好的初衷:降低门槛,让大众有能力进入艺术市场,有可能进行高端的艺术消费。以我们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来说,今年就有针对性地发展多层次市场体系,实现差异化竞争,不搞一窝蜂。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出一整套标准,明确文交所的制度系统、定位划分甚至是评估鉴定体系、监督管理要求、奖惩措施等。让文交所行业实现标准化,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文交所发展陷入“寒冬”,实际上文交所发展刚迎来“春天”。还是以上海文交所为例,2013年已经在文化产权交易领域拓展出15个细分市场,全年交易各类文化产权项目10314宗,成交额达到260亿元,共有10822个项目挂牌。占全国文化产权交易的60%以上。今年,我们将与有关部委合作,从长三角开始对民间流传的艺术品数量、质量进行调查。同时,由当代健在的艺术家入手,率先建立艺术资料数据库,并根据各自不同的艺术门类分门别类,健全数据库。搭建一个标准的艺术品市场交易价格体系,规范交易。这次我们在上海举行的艺术品鉴宝活动,实质是民间艺术资源调查,为建数据库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