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 > 收藏 > 历代佛像造型概述之北魏早期金铜佛像

历代佛像造型概述之北魏早期金铜佛像

2014-06-21 09:52来源:网络整理发布者:来去留 查看:

历代佛像造型概述之北魏早期金铜佛像


历代佛像造型概述之北魏早期金铜佛像   历代佛像造型概述之北魏早期金铜佛像


历代佛像造型概述之北魏早期金铜佛像    历代佛像造型概述之北魏早期金铜佛像

■北京金申

宁夏西吉县文管所藏有一尊所谓太平真君三年 442年 赵通作弥勒三尊铜像,乍一看似有古意,但若稍加注意,即觉此佛像的真伪与时代靠不住 图1 。

这尊佛为高浮雕式,莲瓣形背光,弥勒三尊并列,覆莲座,下承方形四足。

先看背光,此像虽为莲瓣形背光,但对照一下与此大致同时代的佛像背光,如皇兴五年 471年 仇寄奴造观音像 高25.5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延兴五年 475年 杨宴造弥勒像 高24.5厘米,现在日本 以及太和初年比丘法恩释迦佛像 日本收藏,高40厘米 ,这些铜佛像的背光均很高大,比例舒展,挺拔有力,长度一般较长 图2 。而赵通像的背光长度不够,展开度不开阔,形似铁锹,比例很不舒服。

又火焰纹饰,北魏初期的火焰纹非常细瘦,形似夔龙,扭曲极为遒劲有力,仍能看到先秦、汉代铜器上龙纹的残留。尤其是火焰尖端部,犀利如匕。但赵通像的火焰纹状如祥云、翻卷绵软柔弱,火焰飘忽。焰端也是肥厚乏力,正中部三朵火焰直愣愣地向上飘忽,与明清工艺品上的云纹类似。再有焰端底部阴刻的旋纹也是毫无道理的敲刻、凑热闹。

又莲座,北朝莲座、莲肉一般高突形成台面,莲瓣极为饱满有力,每瓣由两个圆球状突起构成,尖部翘起。这种刻化深入、起伏很大的莲瓣一直到唐仍能看到。而赵通像的莲台形如束箍,莲瓣细瘦枯扁,毫无生气,这样瘦平的莲瓣纹在北朝是绝对看不到的 图3 。

四足台座,北魏的四足台座成梯形,但较低矮,四足面很宽阔,壶门形成几出火焰状。或虽无火焰突出,但四足的内外两线呈平行状。而赵通造弥勒像,四足高瘦,正面呈尖拱状。这种尖形壶门状优美的高台座是隋唐时,尤其是唐代最流行的式样 图4 。

问题最大的还是佛像本身。面相上三尊佛像面形浑圆,五官紧凑,眉目臃肿,表情甜俗。完全是明清以后出自坊间庸手的神佛样式。而北魏初期造像还没有完全摆脱犍陀罗佛像影响,面相一般为鼻子修长高挺,唇薄,脸形方圆适中,表情庄严静穆。似赵通造弥勒像的这种圆润甜俗,从面形到表情都毫无棱角的佛面相在北魏是看不到的。再者发髻,赵通像为束发形,肉髻平缓,也不合魏式。北魏束发形佛发也有,但肉髻高,造型挺立,难得见到这种扁平的肉髻。

北魏初期佛像均为通肩式大衣,内着僧祗支覆膊衣,衣纹如前述,尚未完全摆脱犍陀罗的影响。而赵通造像着双领下垂式大衣,内着裙、裙束带,右侧胸部又露僧祗支一角。这种双领下垂式大衣的佛像多流行于唐代以后,在太平真君 440—451年 时尚没有出现此种大衣的佛像。而且北魏初期大衣的衣纹,断面是呈阶梯状的。大衣下摆向两侧飘扬,极为宽肥潇洒。而赵通造像已是写实性的立体衣纹,北魏初期造像普遍爱用的U形衣纹一点影子也没有。

总之,无论从整体形制还是细部上分析,赵通像可说是漏洞百出,放在什么时代也说不通,故可断定,这是一件伪作。

还有一点,从发愿文上分析,也有问题,其文云:

太平真君三年岁次辛巳三月十日,赵通敬造弥勒像三区。

何谓弥勒像三区 一般三佛应指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佛,未来弥勒佛,但将弥勒制成三尊并列,实于佛典无证。且单尊像一般为一佛二菩萨,三弥勒铸一像实为罕见。唐金刚智译《哞迦陀野仪轨》中有弥勒三尊,指弥勒居中,法音轮菩萨居左,大妙相菩萨居右,但已属唐晚期密教仪轨,与太平真君赵通造像更不相及。

最后再看一件,太平真君五年 444年 金铜佛立像 高29厘米,现藏意大利罗马 ,大莲瓣形背光,莲花座,袒右肩式大衣,体躯壮伟,衣纹呈U形,形制古朴,发髻亦为右旋式样。衣纹虽然不似前述的那种尾端分叉式,但这种U形平行密集排列的衣纹也是北朝常见的衣纹式样,似乎受马土腊佛像衣纹的影响较大。若与所谓赵通造弥勒像相较,其真伪可谓泾渭分明,读者自可辨识。

(责任编辑:laiquliu)

关注技术,信息,资源,扫描来去留网微信二维码交流。

来去留我李俊

搜索

------分隔线----------------------------
相关栏目

热点推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为您提供平台咨询交流学习方法及各类热门技术;电器,服装,保健,行业快讯等二十几个类别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