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竹雕臂搁 臂搁,曾经是古代文房中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文案用具,臂搁的称谓是从古代的藏书之所——“秘阁”转化而来。在古代,“秘阁”指的是内府的一个图书档案机构,汉代以后都由秘书监掌管。“秘阁”一名后来又成为尚书省的别称,尚书省在汉魏时是皇帝的秘书机关。 在未发明纸笔以前,国人即“刻竹为书”,这种竹简大概就是就是臂搁的雏形。但那时只是为了刻写记录文字,与后来的用途无关。据《清秘阁》记载:“宋高宗时 有詹成者,能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纤毫俱备”,同时,在南宋林洪的《文房职方图赞》中就有了秘阁的记载,被戏称为“竺秘阁”,列为“十八学士” 之一,林洪与詹成为同一时代人,詹成所制可能就是臂搁。这两则记载也充分说明,至少在南宋,臂搁就已经在文房中广泛应用。明代时用来枕臂的臂搁也沿用了“秘阁”一名。 臂搁的出现与古人的书写用具和书写方式有密切关系。过去,人们用的是毛笔,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于是,聪明的明代文人们发明了用 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臂搁。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据闻,古代大考——科 举考试时,为防舞弊,都是由相关人员誊写考生试卷,十几份试卷抄写下来手臂累得不行,而有了臂搁的帮助就轻松多了。因此,臂搁也称腕枕。另外,文人墨客们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挥毫泼墨时,将臂搁枕于臂下,一来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纸,二来由于竹子性凉,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时清爽,因而也有人管竹臂搁叫“竹夫人”。 当然,长短与镇纸相近的臂搁,也可充当镇纸,压在上面,防止纸轻易被风掀起。 明清以后,随着刻竹工艺水平的提高,臂搁的工艺水平也显著提高,逐渐成为展现刻竹工艺的一个主要器物之一。它是文人们不可或缺的一件实用器具,又因为上面刻有雅致的座右铭和各种图案,充满文人情趣和寄托,也成了旧时文人们竞相 收藏 、把玩和互相馈赠的物品。 明清两代的竹刻工艺发展极盛,有几位代表人物的作品值得关注:如以朱氏祖孙三人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为代表的嘉定派竹刻,清代很多竹雕都沿用了这种技 法;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他刻的《滚马图》,那可以说是国宝,一个胡人牵着一匹马,那马在地上打滚,要起来却还没有起来的样子,神态动人,仿佛照相机 一般,攫取了瞬间的精彩;明末“留青”圣手张希黄所刻臂搁,浮凸有致;清道光年间的名家周子岩,他师从王原祁、王等书画大师学过 绘画 ,本身就有这方面的功底,所以在臂搁等竹刻方面颇有建树。 艺术 大师不是工匠,他在雕刻和制作工程中,加入了自己的 创意 。纵观拍场,但凡由历代名家雕刻的臂搁,总是价超同辈,这也成了评判竹雕臂搁价值的一大标准。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