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 > 收藏 > 破译中国古代书画名作的生命密码

破译中国古代书画名作的生命密码

2015-04-18 08:45来源:网络整理发布者:来去留 查看:

         李盛昌,新散文领军人物祝勇散文集《故宫的风花雪月》内涵十分丰富,思想指向性是多义的,艺术技巧、手法也呈现出和过往作品不同的新面貌。此前,也曾拜读过祝勇的多部散文集,总的印象,祝勇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写作多取材历史。而他笔下的历史作品,所呈现的风格与特色,十分个人化,和其他写历史的作家大不相同。祝勇的作品,很难找到受别人影响的痕迹,他的每一部新作的手法,和之前的作品也少有重复,我在阅读中时常感叹、敬佩他的自我超越、永不重复的创新精神。祝勇倡导并实践“综合性写作”,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在文体、技巧、语言创新上不遗余力,作品的深度、厚度及综合知识面,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语言美感、知识趣味,都让人印象深刻。

  《故宫的风花雪月》和祝勇之前的散文集比较,显然有了一种新的视野和高度。集中收集了作家2013年发表在《十月》杂志、写故宫藏品中国古代书画名作的七篇系列散文,包括《永和九年的那场醉》《张择端的春天之旅》《宋徽宗的光荣与耻辱》《韩熙载,最后的晚餐》等,每篇作品篇幅大都超过两万字。其中《永和九年的那场醉》发表后广受好评并荣登2013年中国最佳文史散文排行榜。试想一下,围绕一幅古代书画名作,洋洋洒洒写几万字,没有包括社会政治历史、书画艺术史、古代生活史、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没有丰富的文学想象力,没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判断,要完成这样的创作是难以想象的。祝勇近年在故宫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又一贯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加之对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平素与书画艺术大师过从甚密等等,这些都是他能够圆满完成这些文章写作的独特优势。

  书中文章选择中国历史上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些书画作品下笔,当然能够吸引读者眼球,但同时也是对作家的巨大挑战。在这些纪念碑式的书画名作面前,任何忽悠举动和含糊其辞、语焉不详,都将成为世人笑柄。祝勇攀登这样的绝壁,其努力和勇气让人钦敬。我以为,《故宫的风花雪月》是一部以人为关照、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我感觉,祝勇像一位病理科专家,用高倍放大镜去一点点地观察那些古代书画作品的笔墨痕迹,去发现掩藏在那些发黄纸页上的生命信息,试图破译几百年、上千年前那些书画家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命密码,还原那些久远年代社会背景、风俗画面和人的生存状态。那些书画名作,成为历史和生命的遗址,成为今人窥视古人的秘密通道。对于没有功力的人来说,面对这些书画作品,也只能是“看山是山”,但具备丰富知识储备、深谙人性、擅长历史题材创作的祝勇,目光却能够透过书画的纸面,望到历史烟云的深处,看见一个个人物清晰的面孔、表情,嗅到久远年代艺术家和市井百姓的呼吸。

  祝勇这些文章中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是历史人物的生命和命运以及历史人物和艺术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参照意义,是书画艺术作品和时代的政治氛围、艺术家的自由度、生命和艺术、权力与艺术、时间与艺术生命、艺术与生命虚无等深刻的命题。比如《永和九年的那场醉》里,祝勇让王羲之现场挥毫,从书法家的内心深处寻找创作这幅永恒作品的原动力及情感因素,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兰亭序》之所以不朽,除作品本身是那个时代书法艺术高峰之外,还在于作品内容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美景之后是凄凉的生命虚无感,这是作品击中无数人(包括唐太宗)内心的力量所在。而《兰亭序》穿过千年时光,临摹运动持久不衰,皆因文人在艺术创作临摹中寻找对抗生命虚无的武器,正如祝勇所写:“艺术是一种醉,不是麻醉,而是能让死者重新醒来的那种醉……一幅字,以中国人的语法,破解了关于时间和死亡的哲学之谜。”

  祝勇以其从容的叙述,让历史上的著名艺术家王羲之、张择端、唐伯虎和皇帝宋徽宗、康熙、雍正等一一出场,完成他们的艺术创作和心理活动,并沿着命运的轨迹行走,作家纵观人物的生命过程和生存、创作状态以及作品和历史人物、年代更迭的关系,加以深度的剖析。这些重大命题熔于一炉,让作品具有了主题的多义性,不同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各自不同的思考启迪。祝勇的叙述过程不是抽象地推理论证,而是借助文学想象力,还原历史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的生命温度,深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追寻生命的逻辑和轨迹。在祝勇笔下,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在春天一缕蝉翼般的阳光照射下,他的侧脸表情那样柔和,忽然间又沉默了,沉默里有一种长久的力量;而《清明上河图》里那些形形色色的市井小人物,也无不表情生动。纵观全书,这样文笔细腻生动的人物和场景、细节书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也是作品文学欣赏价值之所在。当然,和以往写作风格一脉相承的是,祝勇始终发挥其知识积累和理论研究的独特优势,在文章中注重加入各种学科的理论旁证,甚至标明引用理论和论断的出处,以论文写作的严谨来写历史散文。虽然,祝勇的这种“跨文体写作”、“综合性写作”被热爱传统散文的人所怀疑和诟病,但在阅读过祝勇大量作品后,我们不得不承认,祝勇的这种学者型新散文的厚重感,其知识面和趣味性,是一般仅仅单向度地纪事写人和浅显议论的散文所难以比拟的。

  《故宫的风花雪月》在写作上,明显是将散文的精神内核、结构框架,与小说的人物形象、细节虚构,学术研究论证的严谨推理,进行有机融合,这种体裁上的大胆创新可能不被体制文学权威们看好,但这是祝勇一贯的追求,也是其文章探索价值所在。我以为,《故宫的风花雪月》虽然不乏虚构场景和人物,但其骨子里是散文无疑,因为,文章的结构是散文化的,不管内容辐射面多广,那根拴住风筝的线是清晰可见的,其场景和人物只是作家借以表达自我的一些聚焦点,人物的出场也是片段式的。和过往的文章一样,《故宫的风花雪月》里,语言依然是我所看重的一大亮点。祝勇在新散文理论著作中,强调语言的重构、创新意义,他的很多作品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劲头,比如他以前的文章中一句“成都的所有道路都通往一把竹椅”,我相信许多年之后我和喜爱他散文的人都不会忘记。在《张择端的春天之旅》中,祝勇写两路金军包围汴京:“像止血钳的两把柄,紧紧地咬合。城市的血液循环终止了,贫血的城市立即出现了气喘、体虚、大脑肿胀等多种症状”。这样的语言,需借助合理想象,也符合内在逻辑,读之有全新的感觉,这种语言上的偶出奇句,是祝勇所擅长的。另外,写历史题材的文章,祝勇却有意无意地提炼了文革语言及当下流行语,让文章增加了幽默诙谐感,读之忍俊不禁。

  这部面貌全新的散文集,是对中国历史上一些代表性的书画名作的另类解读,是一次发现、探索过往生命和艺术现象的探险全记录,也是对人类生命最具悲悯情怀的大爱表达、对当下文化艺术众生的最真诚的人文关怀。喜爱历史文化、书画艺术和新散文写作、阅读的读者们,可以多花一点时间去阅读研究文本,相信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责任编辑:laiquliu)

关注技术,信息,资源,扫描来去留网微信二维码交流。

来去留我李俊

搜索

------分隔线----------------------------
相关栏目

热点推荐
来去留技术信息资源
来去留网为您提供平台咨询交流学习方法及各类热门技术;电器,服装,保健,行业快讯等二十几个类别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