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州遵义3月20日电(记者王念、陈淼、闫起磊)20日是农历春分,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磏镇文家坝村下起了蒙蒙细雨。正值春耕播种好时节,田野里到处都是庄稼人忙碌的身影。 走进文家坝村山坳深处的田野,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地里翻土、播种、盖薄膜,欢声笑语在山野间荡漾。44岁的周忠秀坐在小板凳上,拿着一辣椒包种子,动作麻利地在营养泥上挖好的小坑里播种。她说她一大早就跟着大伙过来“打工”了。 在地里干活怎么叫“打工”呢?村民们笑着告诉记者,他们几年前就把自己家的田地拿出来“流转”给蔬菜公司了。“不仅每亩地一年可以收几百元租金,公司还雇我们到地里干活,一个人做一天能挣40到60元钱。” 公司的代表也在地里和村民们一起忙活着。这个来自重庆的小伙子叫吴伟,他告诉记者,2009年,他们在文家坝村租了500亩土地,建了一个蔬菜基地。他们和重庆几家农贸市场以及大超市都有合作,所有的蔬菜都有销路,“这里的500亩是核心区,主要是带动周边的农民一起种,蔬菜由我们统一销售”。 文家坝村委会主任雷开伦介绍说,近年县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瞄准重庆的餐桌种植蔬菜,全村3000亩土地中的1500多亩都加入了蔬菜基地。“来这里搞基地的,都是重庆的公司,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渠道。” 春耕农忙,大磏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刘秀琼更忙,一大早也来到了田间地头。这位30出头的女干部看上去很柔弱,但说起当地的蔬菜种植头头是道。她告诉记者,大磏镇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正适合种植蔬菜。“重庆市是一个大市场,对蔬菜需求量巨大,文家坝距离省会贵阳很远,但是离重庆市只有100多公里,所以我们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就是对接重庆的餐桌,打造重庆市的‘菜篮子’。” 流转土地,瞄准重庆餐桌做文章,村民们尝到了甜头。63岁的程文泽家里的5亩多土地都租给了蔬菜基地,说起收成,老人高兴地合不拢嘴:“以前地里种苞谷,收成很少,收来的苞谷用来喂一头猪,一年喂到200多斤,卖掉只能赚到一头小猪崽,那时候家里收入低,盐巴都快买不起了。现在好啊,把地拿出来种菜,一边还能在自己家土地上‘打工’挣钱。” 程文泽对记者说:“你信不信,我一个人每年能挣8000多元呢。” 种蔬菜需要技术,村民们也不愁,农业技术人员是村里的常客。记者在田间遇到的罗科勇,就是长期驻扎在村里的技术人员。老罗谦虚地说自己不算什么。县里请来的都是大专家,有西南农业大学的、省农科院的和县果蔬站的。 63岁的肖纳苏老人说:“我们这里每星期都有老师来开会(讲课),教我们种菜技术。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们讲的,我听得懂。” 为市民餐桌种蔬菜,文家坝村这几年很快就富了起来,村里已经修好了水泥路,路旁还装了太阳能路灯,不少人家还盖了新房子。村主任雷开伦被村民叫做“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以前,大家都是靠着种玉米过生活,一年全村2000多人,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多元。现在大家争着要把土地流转出去,光是种蔬菜,人均就增加收入2000多元,大家种菜的积极性很高。” 在村民雷厚永家新修的两层楼房里,记者看到,彩电、冰箱、洗衣机样样不缺。“我家的房子不是最好的。这两年,我们村和周边村民修新房的特别多。” 据了解,不只是大磏镇,道真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围绕重庆市的餐桌做文章。道真县副县长陈建华说:“按照市场的要求,突破行政区域局限,我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区位优势。” “我们下一步计划把村里剩下的1000多亩土地都建成蔬菜基地,还要申请商标,创建品牌,”雷开伦笑着说,“反正是市民的餐桌上需要什么菜,我们就种什么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