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可能,这种服务方式也日益凸显其优越性,促进企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一个虚拟化的框架之中,高效地“整合”或“疏散”传统上认为的“内力”和“外力”资源,并让这些相关联的结构性要素发挥市场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现有优势。 另外,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自己所不擅长的那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更加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相关的专业外包公司也能提供更加专业、优良的服务,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如美国著名的Nike公司,自己只生产其中最为关键的耐克鞋的气垫系统,而其余全部业务几乎都是由外部公司制造提供。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在全球范围制造和销售Nike牌运动鞋,其产值以20% 的年递增率增长,在过去的7~8年间,耐克公司为股东赚取了超过30%的利润。 1989年柯达公司把IT部门卖给IBM的决定,开创了巨型公司IT部门外包的先河,而双方签订的长达10年的合同似乎也暗示,此类外包业务中,服务商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势品牌的稳定表现,在客户方的外包决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就在不久前,惠普发布的高达30亿美元合同金额的宝洁公司的 IT外包定单和诺基亚外包定单,也说明了服务外包化这一趋势日益流行。2002年IBM成功并购普华永道,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做出的决策,同时IBM也是全球最大的外包公司,其外包业务从1993年的“0”到现在的差不多200亿美元。 美国采购协会(APS)1997年的调查表明,年收入在8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外部采购服务增加了26%,信息技术服务的外部采购占全部外采费用的30%,人力资源服务占16%,市场和销售服务占14%,金融服务占11%。在欧洲,信息技术服务的外部采购也是增长最快的,主要国家有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在日本,通商产业省(MITI)在1997年的调查表明,工作培训(占20.1%)、信息系统(占19.7%)、生产方法(占17.4%)、会计和税收(占14.0%)、研发(占13.7%)等服务项目是外采的主要项目。 同时,根据IDC公司的预测,包括人力资源、后勤、采购、工程、营销和销售功能的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到2006年收入将达到1.2万亿美元,该市场2002年的收入是7120亿美元。由于美国在这一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将占全球业务流程外包市场60%的份额。 4、工业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近几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无论是诸如IBM、HP等大公司的成功转型,还是小型企业的异军突起,都必须在这条产业链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它们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被定义在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换句话说,工业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一个生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的关键是保持“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因为贯穿于生产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开始胜过物质生产阶段。生产性服务,无论是“内化”服务(即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还是“独立”服务(从企业外部购买的服务),都已经形成了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这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市场经济非常必要的发展软环境,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市场资源强大的调配器。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多年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例如,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同时,近年来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中间投入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升高,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 一、文献回顾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Hubbard和Nutter(1982) Daniels(1985)等人,认为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领域是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并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包括在内。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还有,香港贸易发展局认为生产者服务包括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服务。再有,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上是一些学者和机构从服务活动的角度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认识。 还有一些学者和机构从服务功能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定义。Gruble和Walker(1989)、Coffer(200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同时,Gruble和Walker还进一步指出,这些生产者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而他们的产出包含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于是生产性服务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Hansen(1990,1994)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其定义包括上游的活动(如研发)和下游的活动(如市场)。美国商务部又进一步将这种中间功能的形态分为两类,一类是“联合生产性服务业”,总部与外国生产性服务业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10%);另外一类是“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与国外厂商、私人企业、国外政府的合作(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90%)。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性服务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业(而非最终需求),并且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在这些方面的认识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所包括具体活动的外延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在这里,我们主要采用《十一五纲要》中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分类。因此,我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是市场化的中间服务(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并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重要的行业和部门。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内部的服务项目不断的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外部化。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Noyelle,1988),实施外部化,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不仅使制造企业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根据IDC公司的预测,包括人力资源、后勤、采购、工程、营销和销售功能等业务流程的全球外包市场到2006年收入将达到1.2万亿美元。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