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个快乐的过程,而写作却是个痛苦的经历。请不要冒然评价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并不清楚我的故事。你只看到我写了一本《轻管理》,却不知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撰写本书的动机,是我想搞明白复杂管理现象、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背后的逻辑和真相。近10年来,我一直在学习管理、研究管理,也有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从管理学教科书开始,我认真学习过《组织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管理进行式》等管理学、组织学、行为学等300多本相关的管理教材和著作,看过《哈佛商业评论》、《北大商业评论》、《财富》、《世界经理人》等2000多本管理学相关杂志,听过大前研一、黎建强、徐东升、郎咸平、曾仕强、陈安之、朱勇国、何志毅、陈春花等上百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的演讲,近10年积累的管理学笔记早就超过100万字,摞起来半人高。令我感慨和迷茫的是,管理书籍太多了,管理专家太多了,管理理论也太多了。自己满脑子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听课时心潮澎湃,可是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将无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比葫芦画瓢进行实践,管理效果也不是很好,主要还是根据直觉、沿袭传统的经验进行管理,管理学的各种知识仅仅成了我炫耀的语言工具。那些管理理论、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应用起来漏洞百出,很难有好的效果。这些,促使我开始了对《轻管理》的研究和探索。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和《轻管理》干上了。如果三年半前我知道写这本书的难度,我根本不愿意也不敢进行这次冒险的创作。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我从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意气风发地投入《轻管理》写作的时候,实在是无知者无畏,认为半年内就可以搞定。实际写作中发现对《轻管理》的把控远远超过了我的水平、能力和知识范围,不得不从头学习很多东西。 感谢所有的管理学研究前辈和专家学者,站在他们已经建立的管理大厦的基础上才会出现轻管理理论。管理学引发了两次社会生产率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泰勒,他以个体为单位研究管理,通过《管理科学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第二次革命,是德鲁克,他以组织为单位,通过《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著作,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效率。轻管理是站在所有前人管理理论成果基础上,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没有众多管理专家的研究成果做基础,我们是无法总结出这种具有强大实践指导意义新概念的,在此我们要向历史上包括当今时代所有的管理专家、企业家、管理探索者表示致敬和感谢。还要感谢本书引用的所有专家观点、内容的作者以及专栏中引用的案例作者,因为您们写的很精彩、睿智,被我们采用。有些引用的专栏文章,因为联系不上作者,无法支付稿酬。如需稿酬,请和我们联系,按轻管理和出版社约定的标准支付稿酬并接受我的感谢。 本书引文近200处,很多引文还很长,没有前人的管理研究和实践成果,我是无法对管理有这样深刻体会的。近三年的《轻管理》研究中,我得到了许多企业家、管理专家、咨询专家、的热情帮助,整个书稿的体系构建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绝不是我个人能够独立思考研究出来的,也包含了他们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他们实际上也是本书的共同作者。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的著作,是和以下很多专家在不停的讨论、争论、完全推翻重写10多遍的基础上完成的。 虽然在很多专家和朋友的帮助下,我才能完成本书,但我为书中所出现的所有错误承担全部责任。书中所陈述的观点都是我个人认可的,并不一定都代表其他专家的想法。以下是我要特别感谢的一些专家学者: 徐东升博士,中国钟表行业的领军人物,深圳市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航天表的研发制造者,被员工号称“读过万卷书”的企业家和管理专家。对我来讲,徐东升是一位极富智慧、勤奋、正直的榜样和无私帮助我的人生导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一是他的敬业。徐东升担任飞亚达总经理10多年来,每年春节从大年初一开始全国慰问一线员工,直到大约十五元宵节才回家,年年如此。二是他的好学。每次出差到北京,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哪怕只待两天,我看到他也会带10多本新书。徐总是一个离不开书的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涉猎广泛,从国内外最新管理书籍到美学、哲学、宋明理学等历史、哲学、文学书籍,都是他的最爱。三是他的人品。一滴水可以看见整个世界。有一次我开车去接徐总,他打开驾驶员右侧车门,发现车里脚垫上面有我放的还没有来得及扔的一些垃圾,我请徐总坐后面,他却弯腰端起脚垫上的垃圾,走了20多米,全部细心地扔到垃圾箱里面后,回来又铺好脚垫,才坐到车里。当时望着徐总端着脚垫去扔垃圾的亲切背影,我非常震撼,作为一名上市公司老总和央企高管,如此平易近人对待一名向他请教的年轻人,这样谦虚博大的胸怀和气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其强大的领导力和人格魅力。四是徐总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对于我向徐总请教的任何问题,无论是否幼稚,徐总总是鼓励我的所有想法,告诉我人生很美好,努力干,不要急于求成,一定会有花开月明的那一天。对于我所有取得的小小的成绩,他都给予最大的鼓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倾听是最大的尊重,鼓励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哲理。对于《轻管理》,徐总根据自己深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多次指导我修改。在本书付印的5月份,徐总正在中央党校学习,还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对全书书稿进行了通读和多次详细指导。 朱勇国教授,中国雇主品牌研究第一人,著名管理专家,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朱教授是我9年前刚到北京就认识的良师益友,我们已经合作9年了。在经常面临很大经济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能够合作9年的结果对我们双方都是一种褒奖。朱教授是一个完美性格的人,做他的朋友和学生是幸运也是不幸,这种性格的人有点吹毛求疵,是成功者身边不可缺少的“诤友”。朱教授做事严格自律并且对他人要求也很严格,同时具有一名教师的善良和“职业病”,很热心的指导和帮助他人。从第一稿这本书名叫《云管理》开始,朱教授就当做自己的书一样,和我共同讨论本书的整体框架、写作逻辑、格式和写法,毫不保留地提出修改意见。可以说,《轻管理》思想很多是受他启发才形成的。当我自我膨胀自以为是的时候,朱教授总会用冷静、理性的分析帮我拉回现实,让我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步工作。朱教授常说的话是:“人要互相成就,不要互相拆台。”我认为没有任何人—包括自己父母,有义务帮助自己成长,要想让别人成就自己、帮助自己很难,因为自己首先必须成为一名别人值得成就、值得帮助的人。只有自己对别人有价值,自己才有价值。这个价值中,经济价值只是很少的部分。 宋才发教授,被评为中国著名的120位法学家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原法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宋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他是我踏上学术之路的启蒙者和引路者。宋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无求品自高,”激励我一直要做一名品格高尚的人。《轻管理》11稿完稿后,我去宋老师家请他指导如何修改,宋老师开玩笑的说:“你现在毕业了,已经不是我学生了,让你的博导指导你。”但是出于对弟子的关心,宋老师浏览全书,并指出了很多细节上的错误。让我惭愧的是,从学术的角度上讲,我的严谨度和水平和宋老师差距还非常大。2013年是宋老师从教40周年,本书也算作弟子献给宋老师的礼物吧。 周志忍教授,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顶级学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轻管理写完后,我去请教周老师如何修改。周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专门抽出时间,听我讲了轻管理的整体逻辑架构,并进行了认真指导,提出了修改建议。周老师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专家,在我认识的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毕业的同学中,没有一个人对周老师有负面评价,让人感慨他的人品和学品都值得尊敬。我至今仍记得10几年前在北大课堂上听他讲过的一句话:成功者可能比我们普通人聪明,却未必比我们高尚。这个观点对于我养成不屈从权威、大胆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起到了重大影响。 刘峰教授,国内公认的中国领导学大师,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主任,中国领导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老师对我有授课之恩,我也算是他的半个弟子。2012年考国家行政学院领导学博士的时候,刘老师专门抽出3个小时把他的领导学理念和框架给我讲了一遍,让我从领导层面更深地理解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虽然出于种种原因无缘成为刘老师的博士,但是刘老师一直很关心我《轻管理》的研究和写作。当我写到第八稿,整个轻管理体系还很混乱的时候,刘老师就敏锐地看出了研究的价值,告诉我:这会是你安身立命的本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研究下去。《轻管理》第十二稿完成后,出版前夕,又专门请刘老师对本书进行了系统指导,弥补了本书的很多缺陷。 王辉耀博士,中国国际人才问题研究的顶尖专家,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z中国国际人才专委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曾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起草组特邀专家。王博士是我现在工作单位——全球化研究中心的领导,非常感谢王博士的信任和器重,不仅在工作上支持我,也支持我进行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并提供很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轻管理》最后2稿,王博士都进行了认真指导,并结合自己出版了畅销书《人才战争》、《国家战略》等几十本中英文著作的经验,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 冯文娟,中企联合北京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总监,她是我足智多谋的研究助理。从第一稿开始,她对本书的贡献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几十遍帮我整理全书的文字段落,进行语法、标点、引文等细节修改,为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冯小姐英语是专业8级,还承担了很多翻译工作,表现出了杰出的专业水平。没有冯助理的帮助,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恐怕还要延长2年。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