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目前在城市排水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管道,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使如此,他们还算是地下管道谱系中的青壮年。它们大概有 2500-3000公里,多数埋藏于地下4-6米深,管径大致在400-800毫米,也有占30%左右的干线管道埋藏地下10米,直径在1米以上。目前这 部分管道承担了城市的主要代谢功能,但因为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管道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排水标准低: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45毫米的降雨,但是6月23日的强度达到128毫米,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据我国城市排 水系统排涝能力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城市排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0.33到5年。具体到北京,城区管网现状排水标准一般为:排水干线1年一遇左右 (36mm/h);支户线仅(0.33-0.5)年一遇(10-15mm/h);城市环路(1-2)年一遇(36mm/h);88座雨水泵站重现期小于2 年(含2年)的有65座,占73.8%。这一现状不仅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更难以应对近年频繁造访京城的暴雨标准(70mm/h),而且单就1-2年 的重现期来说,就意味着:大部分北京人1到2年内就会遇到一次降雨积水。 目前属于老古董了,但是城市管网的更新,面临诸多问题。有些地方虽然很老化,比如那些老旧城区胡同进不去,而且管网上边都有新的建筑群,但无法拆迁,所以 老旧管网只能是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同时,因为城市建设项目面临审批等,项目的建设也跟不上,导致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立交桥的很多排水能力需要提高。 比如立交桥下低凹处,一直是每次下雨内涝的严重地区,这些地方的排水能力应该更大。 经济账:根据北京市水务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下水管道建设每公里的成本是几十万元,如果向欧美看齐,把标准提升10倍,那建设成 本也要提升10倍。2009年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北京市城八区共有地下排水管网5227公里,以此计算,北京光主城区排水系统建设就要 花费数百亿元,这样的投入显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2009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很多的排水管道患有"肠梗阻",近8成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有沉积物,约一半的雨水排水管 道内沉积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径的10%至50%,个别管道内沉积物厚度甚至占到管道直径的65%以上,直接影响了城市排水系统功能的发挥。 老北京的排水智慧:北京城兴建排水系统的历史,比故宫还悠久。在明朝之前,元朝建设元大都时,就根据地形铺设了下水道,装置了排 水设备。而到明朝建设北京城时,把下水道的建设与皇城、城垣、街道的营建并列为四大工程。到了清朝乾隆时,专门设置了隶属于工部的"值年河道沟渠处"。乾 隆五十二年(1787年)曾做过一次丈量,内城沟渠总长128633丈,其中,大沟30533丈,小巷各沟98100丈。 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宫。 过去50多年,北京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路网不断延伸,地下空间日益复杂。正是这样,即使有关部门也无法肯定地告诉公众,他们作为北京的城市医生,一切情况 尽在掌控。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包括雨水、污水、自来水、通讯等八种提供城市基础服务的管线中,仅仅是污水管网已经长达3807公里,而城市医生手中,仍然 没有一张完整的地下城图谱。 而全国大约有70%的城市地下管线没有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 13、东三环京广桥5年5漏 2006年1月3日凌晨,由于地下污水主管道漏水,这里发生大面积路面塌陷,破损管道中的污水,直接灌入当时正在施工的十号线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导 致东三环主辅路断行数日,成为2006年初京城最大的新闻之一。2006年2月26日,京广桥外环辅路突然跑水,三根直径30毫米的管线断裂,近百米路面 被淹没,其距坍塌事故路面仅隔百余米。2007年4月23日,京广桥东南角朝阳路中间,发生水井跑水事件,水柱喷涌达十几米。2007年9月29日,就在 京广桥东30米左右的朝阳路上,一处消防水井突然跑水,数十米路面被淹。 2010年5月25日的事故,已经是京广桥5年来第5次遭遇"水患",平均每年一次。以至于有网友笑称,京广桥下埋有外星人的武器,才会如此频繁地发生事故。 京广桥附近鳞次栉比的高楼,标志着"北京速度"。到现在,我们地底下都有哪些管线,都具体埋在哪里,都没有人很清楚地掌握这些资料。"这就如同医生要为病人做手术,却不知道病人的肚皮下是何种器官,位置在何处。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2006年坍塌事故发生后,便有市领导表示,首都经济发展很快的同时,城市基础建设底子太薄,管网体系尤为脆弱,许多管 线 "连设计图纸都没影了","这是目前京城地下管线的实际情况,再过十年,将有很大一批管线进入老化期,那时面临的地下管线安全问题,将更为严峻。"不 过几年过去了,管线数据缺失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14、国内城市排水系统乱象 各地排水系统城市雨水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都是一块一块,一段一段的,整体性很差,没有人管整体,缺乏长远规划。"周玉文说,现在只能大概知 道管道有多长,在哪儿有管儿,其他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排水管道应该是越往下游越大,但是目前甚至出现"上游是大管子,往下游却是小管子"的怪事,比如沈 阳,"一根小管子不够用了,只好接上两根小管子"。 比如水利部门有72小时排干的标准,这是农田标准,农田72小时把水排干,庄稼不会死。但你把城市72小时淹着,城市就不能动了,就死了。目前,我们的技 术规范体系还没覆盖这一块。大江大河决口有人管;下个小雨,把水及时排了,也有人管;但积水了内涝了,反倒没有人管了。" 15、百年前德国修建的下水管网令青岛受益至今 1898年,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当他们调 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17年后,战败的 德国人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德国人在主要街道下按照雨 污分流的方式,铺设地下排水管道、修暗渠,雨水则由雨水专用收集管道汇入暗渠后流入青岛前海。德占时期主要修建了12条暗渠,总长5464米。中山路暗渠 出口,即是12条暗渠之一。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