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个别家属在付出自己经济能力难以承受的费用而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的时候,很容易心理失衡,从而迁怒于医院和当事医生,而忽视医学是一门高技术、高风险、充满未知数和变数的有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科学。医生是人,不是神,也会犯错。作为一名医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很难做到的。国外医学界一致承认医疗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成功率也只有70%~80%,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医生的误诊率在20%~30%是准许的。一位医学老师这样说过:“没有出过错的医生,绝对不能成为好医生;经常出错的医生,也绝对不是好医生。”虽然失败不可避免,但作为医生应该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尽量减少失败。如果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周密的考虑,充分估计病情发展的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和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那么有些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不讲理的患者和家属毕竟是极少数。 “医生妖魔化”的舆论导向,使医患关系火上浇油 近年来,正面反映医务人员高尚情操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少之又少,按照卫生业内管理人士的话说“卫生改革既无理论又无舆论”,而媒体对报道卫生行业个别负面事件却热情有加,舆论一直把医院看作是“强势群体”,对患者这个“弱势群体”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同情。甚至在只听患者和家属一面之词的情况下,就匆忙将矛盾曝光,甚至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读者的眼球和观众的视线,从而增加卖点和增加收视率。一方面媒体舆论对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批评,促进了医疗行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尊重医疗客观规律、把医疗活动机械化简单化、甚至借机炒作从而激化医患矛盾的倾向,有意无意地在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火上浇油,使本已倾斜的舆论天平倒向患者,造成了全社会对医疗行业十分不利的舆论导向。一些手机短信这样描述医生:“医生分两类,一类是图财,一类是害命”;“强盗只能抢光你身上的财富,医生却能抢光你一生的积蓄”;“医生越来越像杀手,见死不救,草菅人命;杀手越来越像医生,出手麻利,不留后患”╠╠╠如此语言,字字如刀,尖刻之极,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整体形象,伤害了医务工作者的自尊和感情,并且已经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和医疗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救治病人和医学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后果。 其实,任何一个群体的构成都呈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极端好和极端坏的部分处于两端,大部分处于中间,医生这个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一位医生在网上留言:非典期间,媒体把医生称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是白衣天使。非典之后,医生不仅恢复了原先的“大白狼”,还进一步发展成了“白衣恶魔”。我们不祈望媒体把医务人员形容成“天使”,更不祈望比喻成“救世主”,因为天使不食人间烟火,医务人员只是凡人,没有救世的能耐。媒体啊,不要等到“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时候才再来美化我们吧! 面对医生的呐喊,媒体是否应该反思:媒体正在引导社会建立一个怎样的医疗环境?怎样的医患关系?这对社会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医患关系紧张,受害的永远是患者 当今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2005年10月,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医界名家从医感悟》一书的首发式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座谈会上说:“全国每年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人次达20多亿,即使我们做到99%和谐,只有1%不和谐,也有2000万人次,绝不是小数目。”医疗卫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不仅与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而且,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看党风政风建设,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会公平和谐。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医疗卫生行业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因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另一个方面讲,紧张的医患关系、不良的医生执业环境,不仅阻碍医学的发展,更威胁公共卫生的安全,受害的最终还是患者。某医院医务处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席话:“人禽流感嚷嚷到现在是没来,真来了,医护人员还会像‘非典’那时候似的冲上去吗?我想肯定还会有,但肯定也会有不少人拦着,冲什么冲,谁往上冲谁傻!”通过这段话反映出来的当代医生的心态,值得我们深思啊! 中医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就玩完”的古训,但过去有一些“技高人胆大”的老中医,就敢“过钱”,而且超剂量使用不是一星半点!病人非但没有玩完,疗效还比小剂量使用好得多。为什么?“有病则病受之,无病则人受之”。中医认为,人在有病的时候,药的毒性让“病”承受了,人在没病的时候,或者错用药的时候,药毒才会对人体有害。谁都知道砒霜剧毒,但适量的砒霜却可以用来治疗白血病,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毒攻毒”吧。但是,在现在的执业环境下,哪位医生为了病人敢冒险超常规用药呢?很少人有这个胆量了,更多的医务人员宁愿采用不利于病人但却符合医疗原则的治疗方案,而不愿冒险采用有利于病人却不符合医疗常规的治疗措施。一位59岁的中医儿科专家说:还有一年就该退休了,赶紧退休回家歇着吧,一天到晚提防着会不会发生医疗纠纷,压力太大真受不了了。我给孩子看了一辈子的病,从没像近几年似的这么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的金疙瘩,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都成了大问题。一位患儿家长拿着草药方问他:您这处方里有杏仁,书上说杏仁有小毒,吃多少服药小毒就攒成大毒了?我们孩子吃着安全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小儿服用中药饮片(草药)的剂量,不像西药按公斤体重那样严格,所以医生用药可以凭着自己的经验在一定幅度内灵活应用。但现在这位老专家开草药剂量的时候却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严格按照《药典》中标注的常用量去开,以保证在一旦出现纠纷时,能拿得出有利于己的证据。至于疗效,就没工夫考虑了。 (责任编辑:laiqu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