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年来,医患失信,双方总是以对立面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各大医疗机构中,病人就诊时随时记录甚至携带录音笔、小型摄像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的是保留证据,防范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而失去理性的患者和家属在医院内外打横幅、设灵堂、打人毁物、散发传单、贴大小字报……随着医患纠纷的增多和战争的升级,一群以帮患者或家属向医院讨要钱财的新兴职业╠╠╠“讨钱黑手”在南京悄然“上岗”。他们混迹在各大医院门口,得知有患者或家属和医院发生纠纷时,就主动上前帮助向医院讨要说法,以此换取“辛苦费”。这种现象出现在两三年前,但真正有一帮人固定从事这一“职业”并且形成一定的规模,是近一两年的事。开始,主要以南京城区的一些无业游民为主,这些人大部分都有犯罪前科,医护人员对他们都有一种恐惧感。后来,一些城郊甚至有些外地民工也加入到了这个“行业”。他们假装成患者的亲属,帮助患者和医院讨价还价;组织一些老头老太太围堵医院大门、侮辱医护人员;为了尽快拿到钱或是拿到更多的补偿,他们还采取恐吓殴打医护人员、砸毁医疗设施等手段,迫使院方为“息事宁人”而“自觉”出钱,以便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辛苦费”。医患纠纷甚至给医院惹来了“炸弹”袭击,让院方、警方虚惊一场。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投诉逐年递增,医患纠纷的规模、领域和恶性程度不断加大。据《法制晚报》报道:2000年北京丰台法院医疗纠纷案件收案5件,到2005年已经达到22件。而作为全国医疗纠纷案件受理最多的海淀法院,5年间案件的数字也增长了近10倍。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县以上医院一年的医疗纠纷索赔金额高达42亿元,已占医院医疗总收入的5.9%。而近3年来,北京71家二级以上的大中型医院,发生影响医院正常诊疗秩序事件1567起,医务人员被打事件500多起,其中90余人致伤致残。 医患纠纷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成了医院的心腹大患。以致很多医院不得不在医务处、门诊部等医疗职能部门的基础上,纷纷增设医患关系部,专门调解医疗纠纷,让既懂得医疗又熟悉法律的人在前面“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充当“救火队”的角色,甚至雇佣兼职或设立专职法律顾问。乃至在律师行业,医疗纠纷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类别。有的省市也开始出现医疗纠纷咨询机构。由此可见医疗纠纷已经尖锐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医患双方缘何冲突升级、战争不断?两者之间真的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是不是现在的医疗水平下降、医疗事故增加了呢?而来自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则表明,近几年来医疗事故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下降。那么,医患关系何以剑拔弩张、箭在弦上呢? 公立医院定位模糊、处境尴尬 以往,医生没有任何经济压力,救死扶伤几乎是全部职责。医护人员很珍惜这份职业,敬业爱岗成为主流风气。白衣天使既是社会冠以的美誉,也是医护人员内心的骄傲与自豪。对于患者来说,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维系了资源并不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在这个时期,医护人员在平和的环境下安心工作,患者也高度信任医护人员;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多以病例讨论汲取教训和批评教育的方式解决。真正形成纠纷的事例并不多,提起诉讼的更是少之又少。那时写一篇临床失误的分析文章,只需要道德的勇气,而不会有法律的风险。后来,国家对医院实行差额拨款,不足部分由医院自己创收。在2006年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医院协会学术报告上,卫生部部长高强透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卫生支出曾经一度占到政府总支出的6%,而到2002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4%。在今年3万多亿元的财政预算中,仅有1200多亿元用在医疗领域。这个比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强说,既然是公立医院,就应该保证对他们的财政收入,并且加强监管。但是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一方面是目前政府投入很少,每年的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2006年2月28日《医院报》),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药品收入。在政府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弥补医院的成本,国家设立了药品加价制度,准许医院药品可以加价15%,作为医院的补偿收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药养医”。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财务主管证实了高强部长关于“90%以上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的说法。这位主管还说:医院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负担水电煤气、购买医疗器械、支付职工工资奖金以及投入医院发展建设,另一方面要执行且长期实行着医疗技术服务的低价政策,比如说住院床位费,住旅馆一天还要几十块钱上百块钱呢,住三甲医院一天才18块钱,最贵的也只有24块!比如诊疗费,医生接诊病人,望叩触听(或望闻问切),采集病史,综合分析,到诊断治疗,整个过程只收4块钱!再比如针刺治疗,中医大夫为患者辨证施针半小时,无论是扎几针还是扎二三十针,也只收4块钱!对于医生用过的针具,护士还要进行擦拭、检修,将弯针、带钩的针剔除,然后再进行双蒸(两次高压灭菌),而所收的费用仅仅相当于修鞋匠钉一个鞋掌! 在政府投入不到位、医疗技术服务收费远远不足以体现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如何生存?“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马儿没办法,只能自己找。”医院要用优惠的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不断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要不断改善就医环境,这些都需要钱;医生要养家糊口,职工要改善生活,也需要钱。于是,在“以药养医”的政策准许和引导下,医生开始开“大处方”,通过15%的药品加成增加医院的收入。 当年“以药养医”的制度设计,虽然减轻了政府的财政投入负担,但它的副作用今天也凸显出来。近年来,“大处方”逐渐被认识并遭到痛斥之后,一部分医院在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下,药费收入无论多少都不再和职工的工资奖金挂钩(但依然计入医院总收入,与医院的发展建设有关),这就是财务上的“医药分家”。但药费收入与工资奖金脱钩后,医院必然要通过其他的诊疗服务收费补偿经费不足,用业内人士的说法就是由“以药养医”转化成了“以刀养医”,这就是所谓的堤外损失堤内补,而这一点恰恰还不为业外人士所知。 (责任编辑:laiquliu) |